安全生產大于天。確保安全生產無事故,是很多企業的長期責任。建立安全生產臺賬、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到人,則是安全生產的典型場景。隨著《“工業互聯網+安全生產”行動計劃(2021-2023年)》的落地見效,數字化轉型推動著安全生產業務、安全生產場景向網絡化、數字化、智能化轉變。
近期,面向安全生產領域,有一款新產品發布——用友BIP 3安環管理。該產品融合數字技術、貼近生產場景,構建真管、安全、好用的工業互聯網+安全生產管控平臺,推動安全生產全要素全過程的數字化智能化管控,系統提升安全生產風險感知評估、監測預警、行為管控和響應處置能力,幫助企業實現綠色安全可靠運行,提升智慧化生產水平。
用友網絡安環管理產品負責人王興華說:“我們把安全生產管理碎片化的問題統一到平臺上,把人、機、料、法、環各個部門數據拉通,實現數據聯動,從而改變了企業安全生產的工作方式,推動安全生產管控從‘要我用’向‘我要用’轉變。”
剖析“工業互聯網+安全生產”當前的重點和難點
安全生產是企業高質量發展最核心、最本質的要求。企業的安全生產包括安全風險的辨識和計劃,隱患治理的管理,以及特種作業是否合規,應急管理能力建設等。
在安全生產領域,我國提出的“安全生產雙重預防機制”是世界安全管理領域的一項重大理論創新,具有行業普適性。該機制要求對易發重特大事故行業領域,采取風險分級管控、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性工作機制,推動安全生產關口前移,加強應急救援工作,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。
在該理念的指導下,企業安全生產從機制到實踐正在發生重大變化。例如,以前安全生產可能更多側重在班組級、車間級,企業高層、政府主管部門無法看到,應急管理水平提升受到制約。
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,給安全生產、管理理念和監管理念帶來了轉變。一是從靜態分析向動態感知轉變。二是從事后的應急向事先的預防轉變。三是從單點防控向體系化防控轉變。這三個轉變,依賴于企業對業務現場的感知能力、機理模型的認知能力,以及體系化的運營能力。
借助新技術,提升安全管控水平,成為從政府到企業以及到社會的普遍要求。2020年10月10日,工信部、應急管理部聯合發布《“工業互聯網+安全生產”行動計劃(2021-2023年)》(以下簡稱計劃),要求提升工業企業安全生產的數字化、網絡化和智能化水平。
該計劃圍繞“工業互聯網+安全生產”,從建設新型基礎設施、打造新型能力、深化融合應用、構建支撐體系等四個方面提出了重點任務,其中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是基礎,建設新型能力是核心,深化融合應用是重點,構建支撐體系是保障。
打造基于工業互聯網的安全生產新型能力,是指依托工業互聯網新型基礎設施,建設安全生產快速感知、實時監測、超前預警、應急處置、系統評估等五大新型能力,推動安全生產全過程中風險可感知、可分析、可預測、可管控。
計劃的發布與貫徹,提升了企業利用新技術提升安全生產管控的能力和水平。在此基礎上,一部分先進的企業,開始考慮如何通過平臺建設和應用,改變人的行為,改變工作習慣,通過數據進行知識化提升。
如何進一步深入實施基于工業互聯網的安全生產管理,推動生產、倉儲、物流、環境等各環節各方面的管理模式升級,促進跨企業、跨部門、跨層級的生產管理協同聯動,成為“工業互聯網+安全生產”當前的重點和難點。
“工業互聯網+安全生產”融合應用需解決6大挑戰
當前,企業安全生產涉及的維度多、問題多,后者集中體現在4個方面,即:風險辨識不到位、隱患排查不徹底、特種作業不合規、應急能力不匹配。王興華表示,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要解決這些問題,面臨6個方面的挑戰:
一是有系統缺數據。很多企業不缺安全管控系統,缺的是數據和模型的沉淀,尤其是缺乏生產現場數據。很多數據的源頭不是基于設備,而是基于人工填報,而人工填報又來源于行政指令。所以,由于系統的現場數據采集能力、場景化設計的不足,只有少量的測試數據,從而影響系統的使用,系統不被信任,整個運行流于形式。
二是有數據缺模型。數據缺少與安全生產標準,安全生產規范,以及設備數據模型的關聯。安全生產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是數據的碎片化,由于安全管理與人、機、料、法、環緊密相關,但這些專業系統往往都是分開建設,所以數據信息不被連接,模型沒有聯動,設備的工況數據、缺陷數據、時效特征缺少知識化的沉淀。
三是沒有形成閉環。一線人員的水平參差不齊,缺少對根源性問題的分析和跟蹤閉環,雖然自動化的系統實現了報警,但可能是誤報。如果解決不了誤報問題,企業往往會關掉自動報警系統,這導致沒有從根本上消除缺陷,形成更大的隱患。
四是有安全監督但缺少工具,效率低下。很多工作為了體系化、標準化建了很多格式化文檔,以報表代替管理,工作死角多,監管手段非常落后,無法對監管對象的動態變化實時掌握,安全分析被事務性的工作所侵占,不能及時地了解到全面、真實的安全信息。
五是有制度缺執行。很多企業上了智能巡檢,但出現假履職。形式上檢查,為了應付監管,人為造數,并且安全教育停留在紙面上,打卡式學習,為留痕而留痕,缺少真正的執行。
六是有專家缺共享。安全生產的知識和經驗沒有得到充分復用。例如在集團型企業,為了把安全專家的能力賦能到所有企業,就需要頻繁的培訓,但是依然存在培訓頻次偏少,效率偏低,覆蓋面偏小的問題,現場出現問題很難得到專家的支持。
要進一步推進“工業互聯網+安全生產”融合應用,這6大挑戰不可回避。
助手型安環管理產品:真管、有效、好用
王興華表示,新發布的用友BIP 3安環管理,就是要通過模型化、知識化、場景化、數據化、智能化來解決以上工業互聯網+安全生產融合應用的挑戰。
安環管理是用友BIP在工業領域的典型應用場景之一。從2019年用友對安全管理產品進行升級開始,經過3年打磨、業務積淀和迭代創新,基于用友BIP 3技術架構,產品在業務完整性、產品成熟度和場景多樣化方面也得到了優化提升,實現了場景化、數據化、智能化支撐,體現為三大特征:
首先是真管,即實時感知,全時管控。用友BIP安環管理,基于AI+物聯網,應用視頻集成、圖像識別、軌跡跟蹤、實時監測等技術,可實時跟蹤重大安全設備、重要安全區域、重點安全行為,提升風險感知能力,實現安全生產全要素、全過程、全周期管控。
其次是有效,即超前預警,敏捷應急。產品基于大數據技術,構建安全生產風險模型,實現智能預警和關口前移。一是通過安全態勢一張圖,動態標注安全監視信息,直觀展示廠區布局,實時監視罐區的溫度、壓力、液位和可燃氣體報警信息,以及重大生產設施安全運行參數,實現超前預警。二是基于應急預案數字化和應急資源可視化,支撐秒級輔助決策和應急指揮。
再次是好用,即貼合實際,省心安心。該產品貼近應用場景,為查找漏洞、靶向消缺提供模型化評估和能力保障,讓企業省心、政府放心、員工安心。通過管控一張圖和角色工作臺,滿足大型集團企業多層級管理需求,如集團管理人員、工廠安全管理員、一線作業人員能實現基于角色的安全管理。此外,產品統一設定安全檢查標準,滿足集團周期性及重大節假日安全檢查、各專業類別的工廠安全檢查要求和橫向對比等功能。
事實上,安全生產作為企業的一個核心業務,并不是最近兩年才向數字化轉型。用友BIP安環管理最早可追溯到2010年用友網絡在鋼鐵、化工行業的實踐。
王興華介紹,用友BIP安環管理經歷了三個非常明顯的發展階段。第一階段是記錄型產品,最大特征是業務從線下搬到線上,以留痕為目的,同時解決了數據檢索的需求。第二階段是工具型產品,為合規留痕、要素管控和過程管控提供管控能力,初步實現體系化、流程化、工具化的能力。
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,安環管理進入第三階段即助手型產品,系統告訴企業員工該干什么,該在什么時間,什么位置,在哪些地方加強管控,形成安全管控的助手。助手型產品通過體系化、模型化、知識化、場景化、數據化、智能化的應用,解決安全生產主動防控的問題。
“工業互聯網+安全生產”走深向實:從“要我用”走向“我要用”
據介紹,用友安環管理已應用于全國300多個工廠,實現6000多并發用戶數,沉淀了10萬多個辨識的數據,30多萬條各行業、各風險特征點的管控措施庫,包括每天上萬條的隱患記錄、3萬多條的特種作業,以及5000多個各行業的應急預案庫,并且集成了20多個智能風險分析模型,推動了整個產品場景化、模型化沉淀。
山西新鋼聯集團以安全生產責任制為核心,以“搭建安全生產管理體系,通過安全預防降低事故發生率”為目標,以安全風險管理、隱患排查治理、違章管理為基礎,基于用友BIP安環管理建立“新鋼聯安全環保數智化管理平臺”,不斷提升安全生產績效,預防和減少事故的發生。
江銅集團貴溪冶煉廠與用友攜手打造中國首家銅冶煉行業智能工廠,在安全環保方面連接了700多種共1萬多臺設備,監控1600多個危險源及600多項環境要素,并且與設備、生產、庫存、人力資源等生產經營環節有機融合,實現安全可控、降低事故發生率。
內蒙古某能源公司是國有獨資的大型綜合性企業,攜手用友構建了以“雙防雙控”和“兩措管理”為核心的本質安全體系,涵蓋十二個專業300多個指標的工藝安全監控與管理,構建本質安全型企業。
河南省濮陽市是化工產業大市,全市有95家危化企業和258家加油站,同時,濮陽還是全國應急物資交易中心所在地,包括石化產業鏈上下游物資的交易,以及防災物資、應急物資的聚集交易等。安全生產成為構建產業發展最基礎、最剛性、最聚焦的基本要求。
2020年,濮陽市以“工業互聯網+危化安全生產”為抓手,建設一個市級化工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,推動濮陽市300家化工及相關企業上云上平臺,推動化工產業數字化。
濮陽化工企業安全生產平臺包含了風險監測預警、雙重預防與控制、特種作業許可、特種設備管理、安全大數據、應急輔助決策等安全監管全鏈條,實現了工業互聯網與園區運營、產業鏈協同、危化安全生產、綠色環保等多方面的融合,形成了區域化工行業的產業鏈協同新范式,帶來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。
王興華認為,“濮陽模式”本質上是一個社會級的企業群應用。既是一個安全生產的監管平臺,又作為實實在在服務于本地危化企業安全生產的服務平臺。“它最大的創新就是社會級能力的共享,把先進的技術變成公共能力。”王興華說。
如今,安全生產的數字化、智能化正在成為企業的剛需。未來,企業安全生產,一定會從行業管理部門“要我用”,變成企業“我要用”。在這種趨勢下,企業對場景化的顆粒度要求更高,對知識的復用能力要求更高。從產業角度,這對真正做場景和應用服務,助力企業實現數據驅動的安全生產廠商,是一個真正的利好。
來源:中國工業新聞網
免責聲明:本網站部分文章、圖片等信息來源于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平臺所有,僅用于學術分享,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權益,請聯系我們,我們將做刪除處理!